一鼓作气
拼音yī gǔ zuò qì
注音一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一ˋ
繁体一皷作氣
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感情一鼓作气是褒义词。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辨形“作”,不能写作“做”。
辨析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一鼓作气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歇后语水里的蛤蟆
谜语通风;风箱;皮老虎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涂地、偃旗息鼓、一败如水
英语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俄语одним духом(без перерыва)
日语意欲(いよく)を奮(ふる)い立(た)たせて一気(いっき)にやる
德语unter vollem Einsatz der Krǎfte(in einem Zug)
法语profiter de l'ardeur des débuts
词语解释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
⒈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英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get sth.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引《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唐 杨炯 《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一鼓作气,方轻肉食之谋;七旬舞干,始受昌言之拜。”
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两军门》:“将士亦邀奬叙,不及今一鼓作气,功败垂成,后欲图之,非可岁月计矣。”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国语辞典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
⒈ 作战时击第一通鼓,战士们最能鼓足勇气。语本后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引《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
《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饶鸿生在两江制台面前告奋勇的时候,不过是个一鼓作气,他说要游历英、法、日、美四国,不免言大而夸。」
近趁热打铁 一气呵成
成语典故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的单字解释
汉字 | 拼音 | 部首 | 笔画 | 意思解释 |
---|---|---|---|---|
作 | zuò | 亻 | 7画 | 基本字义 作 zuò(ㄗㄨㄛˋ) ⒈ 起,兴起,现在起:振作。枪声大作。 ⒉ 从事,做工:工作。作息。作业。 ⒊ 举行,进行:作别(分别)。作乱。作案。作战。作报告。 ⒋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作恶( è )。作弊。作梗。作祟。作态。作色。作为。作难。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⒌ 当成,充当:作罢。作保。作伐(做媒人)。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⒍ 创造:创作。写作。作曲 |
一 | yī | 一 | 1画 | 基本字义 一 yī(一) ⒈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⒉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⒊ 全;满:一生。一地水。 ⒋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⒌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⒍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⒎ 乃;竞:一至于此。 ⒏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⒐ 或者:一胜一负。 ⒑ 初次:一见如故。 ⒒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异体字 |
气 | qì | 气 | 4画 | 基本字义 气(氣) qì(ㄑ一ˋ) ⒈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⒉ 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⒊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⒋ 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⒌ 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⒍ 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 shèng )。忍气吞声。 ⒎ 欺压:受气。 ⒏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 ⒐ 中医 |
鼓 | gǔ | 鼓 | 13画 | 基本字义 鼓 gǔ(ㄍㄨˇ) ⒈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 yuè )。鼓角( jiǎo )。大鼓。 ⒉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⒊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⒋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⒌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⒍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异体字 皷 鼔 皼 汉英互译 beat、drum、kettle、tambour 相关字词 饱、瘪、泄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rum; beat, top, str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