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法
- 拼音kǎi fǎ
- 注音ㄎㄞˇ ㄈㄚˇ
- 词性暂无词性信息
-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
词语解释
楷法[ kǎi fǎ ]
⒈ 典范;法则。
⒉ 犹效法。
⒊ 楷书之法。
引证解释
⒈ 典范;法则。
引《晋书·隐逸传·辛谧》:“謐 少有志尚,博学善属文,工草隶书,为时楷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有 丁覘 者, 洪亭 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
《明史·隐逸传·杨恒》:“恒 性醇篤……家无儋石,而临财甚介,乡人奉为楷法焉。”
⒉ 犹效法。
引《南史·柳世隆传》:“司马公 所为,后生楷法,吾岂能止之哉。”
⒊ 楷书之法。
引《晋书·卫恒传》:“上谷 王次仲,始作楷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蒋衡 ﹞工诗、古文,其《书法论》一篇,尤为讲楷法者所宗尚。”
《花月痕》第四七回:“﹝ 李稷 ﹞又开了几处学堂,教二十岁下兵丁,都要读些史书,熟些核算,工些楷法。”
国语辞典
楷法[ kǎi fǎ ]
⒈ 效法的典范。
引《南史·卷三八·柳元景传》:「司马公所为,后生楷法,吾岂能止之哉。」
《明史·卷二九八·隐逸传·杨恒传》:「家无儋石,而临财甚介,乡人奉为揩法焉。」
⒉ 楷书的笔法。
引《晋书·卷三六·卫瓘传》:「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花月痕·第四七回》:「又开了几处学堂,教二十岁下兵丁,都要读些史书,熟些核算,工些楷法。」
楷法的单字解释
汉字 | 拼音 | 部首 | 笔画 | 意思解释 |
---|---|---|---|---|
楷 | kǎi jiē | 木 | 13画 | 基本字义 楷 kǎi(ㄎㄞˇ) ⒈ 法式,模范:楷模。楷范。楷则。楷式。 ⒉ 汉字的一种书体:楷书。正楷。小楷。楷体。 其他字义 楷 jiē(ㄐ一ㄝ) ⒈ 落叶乔木,木材可制器具,种子可榨油,树皮和叶子可制栲胶。亦称“黄连木”。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odel、pattern、regular script 造字法 形声:从木、皆声 English model style of Chinese writing |
法 | fǎ | 氵 | 8画 | 基本字义 法 fǎ(ㄈㄚˇ) ⒈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 ⒉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法。设法。手法。写法。 ⒊ 仿效:效法。 |
楷法的近义词
- 暂无近义词信息
楷法的反义词
- 暂无反义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