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
- 拼音jīng yán
- 注音ㄐ一ㄥ 一ㄢˊ
- 繁体經筵
- 词性暂无词性信息
-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
词语解释
经筵[ jīng yán ]
⒈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引证解释
⒈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明、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引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
《元史·吴澄传》:“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 、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辩析经史,为观美也;谓当旁及时务,以匡不逮。”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康熙 十年二月,肇举经筵大典於 保和殿,以 孝感 熊文端公 为讲官,知经筵事。”
国语辞典
经筵[ jīng yán ]
⒈ 旧日帝王听讲经籍的地方。
引《宋史·卷一七·哲宗本纪一》:「开经筵,讲鲁论,读三朝宝训。」
英语place where the emperor listened to lectures (traditional)
经筵的单字解释
汉字 | 拼音 | 部首 | 笔画 | 意思解释 |
---|---|---|---|---|
筵 | yán | 竹 | 12画 | 基本字义 筵 yán(一ㄢˊ) ⒈ 竹席:筵席。 ⒉ 酒席:喜筵。寿筵。 汉英互译 banquet、feast 造字法 形声:从竹、延声 English bamboo mat; feast, banquet |
经 | jīng | 纟 | 8画 | 基本字义 经(經) jīng(ㄐ一ㄥ) ⒈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经纱。经线。经纶(a.整理过的蚕丝;b.喻政治规划)。 ⒉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⒊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经。易经。经书。经卷。经文。经义。经传( 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黄帝 |
经筵的近义词
- 暂无近义词信息
经筵的反义词
- 暂无反义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