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
部首查字 拼音查字 笔画查字 结构查字 二叠字 三叠字 四叠字 多音字 汉字笔顺 汉字拆字
词典相关
汉语词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 近义词 造句大全
诗词大全
诗词分类 诗人大全 诗词名句 诗词大全
英语词典
英语单词 高中英语 CET4英语 CET6英语 TOEFL英语 考研英语 IELTS英语 GRE英语 英语词典 汉英字典 汉英词典 英语短语

彩陶造句

“彩陶”的解释

彩陶[cǎi táo] 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用“彩陶”造句

1、由彩陶黑与白的色彩组合,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知白守黑理念。

2、柳湾彩陶位于哪里?发现于什么时间?有什么发掘成果?

3、黄河流域彩陶以仰韶和马家窑文化最为突出.

4、柳湾彩陶墓地位于距省会西宁市77公里的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

5、这件轰动一时的彩陶盆,出土于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

6、晚于舞蹈纹彩陶盆时期的舞蹈图样也已有所发现.

7、1899年,北邙山发现了唐代的随葬彩陶

8、从原始社会彩陶文饰上幼稚天真的线描到清代的写意绘画大师含蓄内敛的用线,无不渗透着中国绘画独有的精神所在。

9、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

10、从原始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到兽骨龟甲上的卜辞书契,书法艺术美的历程由此起步。

11、人面鱼纹是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的纹样.

12、彩陶片汇成了一条河,青杨树却还很细嫩.

13、首届国际彩陶文化节9月在兰州举行。

14、走进岷县山川,能感受到“彩陶之乡”、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等多处文化遗址,与传统洮砚、彩陶工艺文明一脉相承。

15、经考证,该彩陶壶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其独特的“双蛇盘耳”造型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

16、表示罗布泊未缺席彩陶文化。

17、考古新发现验证中国境内彩陶文化不断西进。

18、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一些花纹用肉眼就能看出用毛笔画花纹的笔锋,这就说明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毛笔了。

19、后来学术界通称为马家窑文化,这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鼎盛时期。

20、甘肃省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是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甘肃首家民间马家窑文化彩陶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位于临洮县洮阳镇南关。

21、不织布、织围巾、十字绣、戳戳乐、彩陶、做透明皂……90后玩得不亦乐乎,很多玩法是从日韩那边传过来的,70后80后根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22、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23、从老火车站北侧的斜坡下来的阳明眼科医院,就是原来的彩陶厂烧制车间,烧窑的师傅三班倒轮班,日夜劳作。

24、夹江造纸博物馆围墙高大,院子宽敞,在第一展厅有造字前记事所用的记事绳、更有在夹江出土的西汉彩陶,还有秦量、曹全杯、泰山石刻等。

25、该研究会的成立,将为深度挖掘临夏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宣传临夏丰富的彩陶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平台。

26、本文在梳理相关“华夏文明起源”学术论述的基础上,以甘肃彩陶文化为视角,认为甘肃彩陶承载着华夏文明起源的诸多因素,值得学术界重视。

27、已经鉴定的部分玉器还包括辽代的绿釉鸡冠壶、三彩釉字母狮形砚滴、灰陶羊樽及双耳带盖红山彩陶为国家一级甲等,属国宝级文物。

28、来自国内学术、艺术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围绕“打造界首彩陶基地、发展彩陶文化产业”这个主题,共商界首彩陶产业发展大计。

29、青海新闻网讯7月8日晚,散发着古老先民文化艺术、距今五千多年的史前彩陶文化艺术,在天年阁饭店艺术中心亮相。

30、失传,后来,经过当地民间老艺人们深入研究和学习青三彩的制作和烧造技艺,使青三彩得到传承和推广,他们用朴实厚重的双手挽救着硕果仅存的千年彩陶文化。

31、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石网坠、骨鱼钩、鱼叉等捕捞工具,鱼或动物的形象也进入了彩陶艺术制品中,网格装饰纹样更是常见,都能证明伏羲时代畜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2、今天,在兰州,守着一个又一个彩陶精品,甘肃彩陶研究会会长瞿金叶一边请记者鉴宝,一边介绍筹备中的首届“国际彩陶文化节”的相关细节。

33、彩陶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34、出土文物中的马,主要有赫章可乐汉墓出土的汉代陶车马砖,遵义雷水堰杨辉墓出土的明代彩陶骑马俑,兴义万屯和兴仁交乐汉墓出土的铜车马。

35、大热天,省民间工艺大师、三门峡市彩陶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刘新安蹲在公司的地上,摆弄他的盆盆罐罐。

36、在王志安看来,彩陶文化为远古人类的心灵插上了翅膀。

37、考古工作者认为,这种彩陶图案,很有可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习俗中黥面文身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