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
- 拼音读音:xiáo yáo xiào
- 偏旁部首:殳部
- 总笔画:12画
- 结构:左右
- 五笔:
- 五行:
- 统一码:6BBD
- 笔顺顺序:ノ丶一ノ丨フ一一ノフフ丶
- 笔画名称:撇、点、横、撇、竖、横折钩、横、横、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殽
⒈ 同“淆”。
其他字义
殽
⒈ 古同“肴”。
其他字义
殽
⒈ 古同“效”,效法。
异体字
- 崤
- 淆
English
mixed up, confused; cooked
康熙字典
殽【辰集下】【殳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胡茅切《集韻》《韻會》《正韻》何交切,音爻。《說文》相雜錯也。《前漢·食貨志》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註》連,錫之別名。謂以連與錫,雜銅而爲錢也。
又亂也。與淆同。《前漢·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陳遵傳》作溷殽,義同。
又豆食也。與肴同。《詩·小雅》殽核維旅。《毛傳》殽,豆實也。《鄭箋》豆實,葅醢也。凡非穀而食之曰殽。《周禮·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實,韭葅醯醢之等,皆實之於豆。
又俎實也。《詩·大雅》爾殽旣將。《鄭箋》殽,謂牲體也。正義曰:歸俎者,以牲體實之於俎,故謂之俎實。
又肉帶骨曰殽。《禮·曲禮》左殽右胾。《註》殽,骨體也。殽在俎,胾在豆。《疏》熟肉有骨俎。
又地名。亦山名。與崤同。《春秋·僖三十三年》晉敗秦師于殽。《杜預註》殽,在弘農澠池縣西。本又作崤。《地理通釋》《呂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春秋正義》云:俗呼爲土殽、石殽,其阨道在兩殽之閒。《史記·封禪書》自殽以東,名山五。《註》殽,戸交反,亦音豪。
又《集韻》胡刀切,音豪。義見上。
又《集韻》後敎切《正韻》胡孝切,與效同。象也。《禮·禮運》禮必本於天,殽於地。《疏》殽,效也。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揚子·太經》密於腥臊,三日不覺殽。《註》殽,效也。言相克害,終日不效矣。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殽【卷三】【殳部】
相雜錯也。从殳肴聲。胡茅切
说文解字注
(殽)相襍錯也。食貨志。鑄錢之情。非殽襍爲巧則不可得贏。按殽謂襍以鉛鐵也。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經典借爲肴字。禮記借爲效字。从殳。取攪之之意。〾肴聲。胡茅切。二部。
※ 殽的意思、基本解释,殽是什么意思由查校网汉语字典在线查字为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