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
译文
我曾梦见与你共同乘舟于太湖,雪白的浪花一望无际。梦醒之后满眼是庐山的倚天之峰。咱俩一生行色匆匆,都是江南的过客。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随着西去的征帆,我心随帆驶,想到在澧阳行吟漂泊过的屈原,那里的香草也因为伟人的逝去而憔悴无华了,你的才华不减梦得,他谪居的武陵在这里的西南远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阳同是莫傜聚居之地,到了那边便可接续刘梦得的馀风,创作出可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的“莫傜新唱”来,与千古名贤后先辉映。
注释
伯固:苏坚,他曾任杭州临税官,是苏轼得力助手。
震泽:太湖古称震泽。
接淅:指匆匆忙忙。
江南客:江南游子。
挂席:犹挂帆。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挂席拾海月。”
泪沾臆(yì):沾臆,泪水浸湿胸前。
灵均:屈原的字。
澧(lǐ)阳兰芷(zhǐ):澧阳,今湖南澧县。古代为澧州。
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在朗州十年,学习当地民歌,创作《竹枝词》等大量作品。
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古武陵地。唐代朗州。
《竹枝词》:本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刘禹锡在湖南贬所,曾依屈原《九歌》,吸取当地俚曲,作《竹枝辞》九章。见《乐府诗集》卷八十一。
莫傜(yáo):少数民族名称;即部分瑶族的古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全宋词》题下注云:“公尝有诗与苏伯固,其序曰:‘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江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盖实梦也。然公诗复云:‘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诗词推荐
-
乌衣过客。约孤注赛春,春还轻掷。润被换香,低几留灯愁通夕。
馀寒犹是连寒食。强偷眄、清明天色。傍檐携手,茸茸柳眼,泪痕频滴。
攲侧。前年旧旅,寄单枕闷把、卧枝花摘。水外澹红,帘底纤琼游踪隔。
文园多病何人惜。有鬓影、参差知得。便教晴蝶敲风,岸阴翠织。
-
天风吹我上崔嵬,花拥肩舆一径开。仙岭白云晴似絮,官陂春水绿于苔。
高人恰听莺声去,好客才从鸟道来。吟倚夕阳亲剥啄,古香飞出乱书堆。
-
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
依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
-
父老见枯朽,皆从童稚年。孙枝复秀色,仙事故依然。
巢鹤千龄异,源泉一溉偏。颇笑海棕陋,崎岖留在绵。
-
小小扁舟一叶长,平生活计水云乡。夜寒独拥蓑衣睡,风送溪花入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