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科目时与人书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译文注释
译文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獱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
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有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而视而不见了),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韩愈)如今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注释
(1)本文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求荐信。
(2)濆(fén):水边。
(3)常鳞凡介 ( cháng lín fán jiè ): 解释 一般的鱼类、贝类。比喻平凡的人。
(4)品汇匹俦:指同一类东西。
(5)獱(biān)獭:水獭,半水栖动物。
(6)於(yú):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
(7)庸讵:通假字通“岂,怎么,何以”。
(8)忘:通假字通“无,没有”。
创作背景
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求荐信,故名“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诗词推荐
-
父老见枯朽,皆从童稚年。孙枝复秀色,仙事故依然。
巢鹤千龄异,源泉一溉偏。颇笑海棕陋,崎岖留在绵。
-
乌衣过客。约孤注赛春,春还轻掷。润被换香,低几留灯愁通夕。
馀寒犹是连寒食。强偷眄、清明天色。傍檐携手,茸茸柳眼,泪痕频滴。
攲侧。前年旧旅,寄单枕闷把、卧枝花摘。水外澹红,帘底纤琼游踪隔。
文园多病何人惜。有鬓影、参差知得。便教晴蝶敲风,岸阴翠织。
-
天风吹我上崔嵬,花拥肩舆一径开。仙岭白云晴似絮,官陂春水绿于苔。
高人恰听莺声去,好客才从鸟道来。吟倚夕阳亲剥啄,古香飞出乱书堆。
-
小小扁舟一叶长,平生活计水云乡。夜寒独拥蓑衣睡,风送溪花入梦香。
-
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
依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