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诗词分类 诗人大全 诗词名句 诗词大全
词典相关
汉语词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 近义词 造句大全
汉语字典
部首查字 拼音查字 笔画查字 结构查字 二叠字 三叠字 四叠字 多音字 汉字笔顺 汉字拆字
英语词典
英语单词 高中英语 CET4英语 CET6英语 TOEFL英语 考研英语 IELTS英语 GRE英语 英语词典 汉英字典 汉英词典 英语短语
梅尧臣

梅尧臣

宋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主要成就

文学
梅尧臣虽然在仕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与欧阳修交好,都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与其并称“欧梅”。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

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最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东溪》),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考试毕登铨楼》),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

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话》)。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钱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

政治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县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年)离任,在建德县为官五年。

梅尧臣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圈破旧的竹篱,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

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梅尧臣,把县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续至今。凡其为官之地,民多为之建祠。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人物生平

据《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年-1038年)任建德县令,居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重建,民国七年(1918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期间,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在《小村》诗中曰:“寒鸦得食日呼伴,老奥无衣犹抱孙,磋哉生计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论!”在《陶者》一诗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尖锐明朗,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到不平。梅公在公务之余,还经常步出县衙,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从梅尧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独特风格,它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封建时代的父母宫,能把自己与采茶农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亲可敬啊!

梅尧臣的诗文

  • 心存名山久,积岁未及游。

    将过值风雨,路不通马牛。

    丁壮四五人,篮轝时更休。

    转谷逢烟火,下隰多田畴。

    偃穟黄压亩,刈麻东盈丘。

    始觉山门深,长松如腾虬。

    直上百余尺,苍髯叶修修。

    五峰迎人来,冷逼台殿秋。

    石泉出云中,引入舍下流。

    缘源至岩口,岩底鱼可钩。

    天昏碧溪去,果熟青猿偷。

    草树不尽识,自起诗人羞。

    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

    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

    灵根采九节,试共野僧求。

    逡巡能致之,衰疾无甚忧。

    昔闻有释子,渡江用杯浮。

    栖心向兹地,埋骨在林陬。

    驳阴漏斜光,徒欲穷巅幽。

    夜还南陵郭,几落猛虎喉。

  • 我官忝博士,曾昧通经术。

    前因辟书来,亦不习文律。

    循旧临学宫,虎革被羊质。

    倚席未能讲,占牍聊置日。

    朴钝既若兹,愧彼噉棘粟。

    今者登俊贤,充诏冠庭实。

    邦伯乃宗公,惟帝旧良弼。

    置醴饯以行,行行季冬月。

    骐骥入羁驾,千里终不蹶。

    惭予延荫人,安得结子韈。

    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

    禄仕二十年,屡遘龙牓揭。

    在昔见麻衣,于今尽超越。

    是以对杯觞,谨严微敢忽。

    宁唯畏後生,自恨疏节骨。

    肴羞罗食案,包核备时物。

    里妇或窥观,户下红裙出。

    归应愿生男,生男付纸笔。

    乃信读书荣,况即服縕韠。

    长歌食苹诗,声淡异鸣瑟。

  • 殿幄陈金石,宫梧集凤凰。侍臣严虎帐,法衮被龙章。

    九谷初登稔,群黎共乐康。宴盘犀作镇,舞缀锦成行。

    玉椀盛冰滑,纱笼奏馔凉。庑深容小语,槐密漏微阳。

    庭立卫兼霍,坐尊萧与张。清尘汲瑶井,泛宇蔼天香。

    兽跃缘橦地,旗开踏鞠场。楼传红帻唱,帘隐内家妆。

    鸱攫曾无弹,蜂来误有芳。门傍铜铸马,帝所翠为觞。

    万国趋王会,诸公佩水苍。螭头左史笔,陛楯半更郎。

    雅著明时乐,需言盛德光。添花慕平一,赐菊异元常。

    身已陪多士,心宁愧下乡。薄才何所补,歌咏播殊疆。

  • 天意漫漫物自供,闻香能至是喧蜂。

    野人割蜜不须尽,留与寒脾作御冬。

  • 春雷未出地,南土物尚冻。

    呼噪助发生,萌颖强抽{上艹下共}。

    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

    独应近臣颁,岂得常寮共。

    顾兹实贱贫,何以叨赠贡。

    石碾破微绿,山泉贮寒洞。

    味余喉舌甘,色薄牛马湩。

    陆氏经不经,周公梦不梦。

    云脚俗所珍,鸟觜夸仍众。

    常常滥杯瓯,草草盈罂瓮。

    宁知有奇品,圭角百金中。

    秘惜谁可邀,虚斋对禽哢。

  • 仲冬至仲春,阴隔久不雨。

    耕农将失时,萌颖未出土。

    帝心实焦劳,日夜不安处。

    祷祠烦骏奔,肸飨杳无补。

    帝时降金舆,遍款灵真宇。

    百姓知帝勤,变愁为鼓舞。

    和气能致祥,是日云蔽午。

    夕风不鸣条,甘润忽周普。

    已见尧为君,安问谁为辅。

  • 荆州太守随车雨,昨夜云从岘首生。

    候吏莫辞弓箙重,春泥初著马蹄轻。

    朝穿锦石江滩润,暮入烟堤竹屋鸣。

    却叹当年杜元凯,沉碑空爱异时名。

  • 尝闻地近胡,寒气盛中都。

    车马行临塞,关山见落榆。

    吴钩皆尚壮,章甫几为儒。

    寄谢西曹掾,能吟秀句无。

  • 卢仝只有赤脚婢,吏部曾吟似笑仝。

    红烛射眸从结客,清歌帖耳苦怜翁。

    归时虽已过寒食,芳物犹能逐暖风。

    但点纱笼续清夜,西园游兴古何穷。

  • 裴生安健否,试问雁经过。

    处士赋鹦鹉,将军养骆驼。

    食鱼今饱未,索米奈贫何。

    昨夜分明梦,持书认篆窠。